《黃帝內經太素》記載:“用之充饑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
”可食用中藥材,源于中醫藥食同源理論,兼具藥食兩性,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已公布110種藥食同源物質,開發出了人參宴、天麻宴、桑葚酒、茯苓酸奶、棗夾核桃等成百上千種食品。
藥食同源相關產業不僅是中國健康產業,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產業,在新市場環境中作為推動中醫藥文化發展的新切入口,正在火速興起。
藥食同源作為補充和替代醫療風靡國際市場
美國《預防》雜志曾載文刊出由多位專家學者證實的16種具有疾病預防功能的常見食物,并指出只要吃對這些食物即可遠離某些疾病的侵擾。
由此可見,關于食療預防保健作用的認識在當代中西醫學界已趨于一致。
近些年來,食療物質作為補充和替代醫療的天然藥物,逐漸被西方市場認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80%左右人口使用天然藥物。國際醫藥行業也一直致力于尋找有效的天然藥物替代化學藥物實現治療作用。
據美國市場調研機構Freedonia Group公司預計,天然藥物的市場需求將按每年13%的速度增長。
我國是世界天然藥物的主要供應國,僅2018年向美國出口膳食補充劑提取物達5.33億美元。
其中,大宗出口品種以藥食同源物質的提取物為主,其中包括薄荷醇、甘草提取物等。
一直以來,藥食同源理念已融入亞洲國家醫食生活。日韓等國亦推崇與我國藥食同源理念相似的“藥食一如”飲食方式。
在日本,一些“功能因子型食品”很受歡迎,大棗、蓮子、龍眼肉、烏梅等常見于民眾日常飲食。
在與日韓及東南亞地區的共有文化,以及歐美地區高水平健康需求之下,我國藥食同源中草藥種植與產業開發的相關研究正在國家層面加快進行。
我國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及相關法律法規均鼓勵藥食同源食品的開發與應用,促進我國食療經濟結構調整,推進中醫藥保健生產車間的合作生產與食品行業的融合發展。
近年來,以藥食同源理念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正在國際友好環境下積極輸出,我國藥食同源產業正順應時代需求飛速發展。
藥食同源食品兼具藥食兩性,可長期食用,受到廣大亞健康人群的青睞。
《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
近年,“適應原”物質逐漸被人們認知。
適應原草藥是指可以幫助身體適應生理和心理壓力,很好地調節壓力和免疫力之間聯系的中草藥,如人參、紅景天等。
以市場為導向,擴大開發以適應原中藥材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藥食同源產品十分必要。
素時刻五谷膳食粉由五谷雜糧為基礎食材,汲取中華民族五千年“藥食同源”的文化精華,融合現代營養學。
科學合理搭配包括堅果、籽種、果蔬、花朵、谷物、菌藻六大類共計199種植物食材,完美詮釋了“食物多樣化”的膳食養生原則。
其中還輔以藥食同源的各類食材,經過恒源“全谷萃”四維營養技術,將食材全粒入餐,全食入餐,保留了谷物的胚乳、胚芽和麩皮,超微研磨成粉,既保證了營養的釋放,又保證了膳食纖維的含量。
在食物吸收與營養方面,做到了多樣性涵蓋,均衡性吸收,完整性提取,既保證了營養的均衡,提高身體吸收營養的能力。
素時刻五谷膳食粉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也沒有添加任何速溶劑、防腐劑,因此充分地保留了五谷和各類食材的養生效果,是日常調理的養生佳品。
從今天開始,多吃一些五谷雜糧吧~一碗五谷粉,健康是根本;一碗素時刻 ,助力全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