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動物、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雖然有很多是相同的,但人類需要更多種類的營養元素。
提出了以人類為核心的中微量元素觀,重點分析了鈣、鎂等元素對人體和植物的作用;
中微量元素的缺乏,不僅造成作物營養價值下降,還會導致人類出現疾病。
根據作物養分需求規律,平衡供應作物所需的大、中、微量元素,對植物、動物和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在人類為主導的生物鏈中,人是消費者。人類不僅消費植物,也消費大量禽畜制品。
有趨勢表明,人類對糧食的消費將逐漸退居次要地位,而以消費蔬菜、水果、堅果及動物質食品(肉、禽、蛋、奶、魚類)為主。
2020年我國人均消費支出中,用于購買糧食的費用僅占5.7%,用于購買動物性食品和蔬菜的費用占25.2%。
2014年10月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表明:
中國人吃得越來越好,但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元素的缺乏普遍存在,營養失衡已成社會負擔;
全國人均每天鈣攝入量為400 mg(推薦量為800 mg),維生素A攝入量為476 μg(推薦量為800 μg),維生素B2攝入量為0.8 mg(推薦量為1.3 mg)。
為了人類的健康,可開發富含中微量元素的植物營養品,使蔬菜、水果中的中微量元素富化;
通過富化飼料作物(玉米、大豆等)中的中微量元素,增加肉、禽、蛋、奶、魚的營養。
中微量元素還應該包括人類所必需的碘、硒等,形成以人類為核心的中微量元素觀。
因此,飲食全面是最重要的。
目前,人類正面臨營養過剩引發的健康危機,倡導作物臨界施肥理念,以科學發展的思路應對轉變才是保障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的解決之道。
植物營養元素供應影響人類健康,作物養分均衡供給對人類健康應發揮功能性作用。
因此,根據作物養分需求規律,合理施肥,平衡供應作物所需的大、中、微量元素,對植物健康和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黃帝內經》中記載“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的飲食原則,認為五谷雜糧才是養生的根本。
素時刻五谷膳食粉節省了人們獲取營養的時間成本,也順應了人們對飲食健康的需求。
嚴選199種優質食材,科學配伍籽種、堅果、果蔬、菌藻、花朵、谷物之類的多種食材。
通過恒源“全谷萃”四維營養技術,將食材全粒入餐,全食入餐,保留了谷物的胚乳、胚芽和麩皮。
運用超微研磨技術,既保證了營養的釋放,又保證了膳食纖維的含量。
在食物吸收與營養方面,做到了多樣性涵蓋,均衡性吸收,完整性提取,既保證了營養的均衡,提高身體吸收營養的能力。
谷物是最基礎的食物,我國對于谷物食品的優化也在持續進行,素時刻呼吁更多的人選擇全谷物食品。